泰山学院学报
主办单位:山东省教育厅
国际刊号:1672-2590
国内刊号:37-1406/Z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5091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以《理智与情感》分析文学与电影的对读

 内容摘要:在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,文化产业也实现巨大的跨越性发展,尤其是电影业的发展,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。《理智与情感》是一部充满幽默感和风趣感的小说,该小说在1811年出版,作者为英国女作家简・奥斯汀,但电影则是经改编并于1995年由李安执导拍成的同名爱情电影,该电影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幅直观美的画面,美妙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,回味无穷。本文主要对作品《理智与情感》在文学及电影方面进行了比较,分析不同方式下作品的展示效果。

  关键词:理智与情感 文学与电影 对读
  作品《理智与情感》是英国女作家简・奥斯汀所著的长篇小说,也是一部极具幽默感的小说,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仍然经久不衰,成为人们最钟爱的作品之一。后来,该作品1995年由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,由李安执导改编为一部同名电影。该作品的萌发与问世,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,在影视业方面,获得了不少大奖,并且获得了极高的票房收入,成为影视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。该作品经过文学和电影两种方式相结合,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前进,还有力地促进影视业的发展。文学中蕴含的各种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屏幕上,通过观看电影中人物的动作,视听其语言及特性可以察觉到小说中人物的具体形象。这里,文学和电影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展现方式。
  一.电影《理智与情感》与原篇文学
  《理智与情感》是英美合拍的一部著名的电影,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・奥斯汀的同名小说。此电影主要是讲述17世纪中期一位走向衰败的英国庄园主逝世后,根据本国遗产法的相关规定,家产只能由男性继承,女性无权继承,这就使得他的两个女儿都无法分割到家庭财产,因此,怎样才能嫁给一个好丈夫成为她们日后生活的重大难题。大女儿埃莉诺淡定安稳,为了铸就全家的安定生活,她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内心;小女儿玛丽安个性率真,对爱情愿意付出,不求回报,最后“理智”与“情感”都得到了真爱。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,如此枯燥无味而又平凡的故事,或者说是几百年前部分具有资产阶级地位的妇女伶牙俐齿的话语,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,才能成为一部有特色的电影,吸引现代观众,这已经成为现代影视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。小说作品中没有体现出大喜大悲的个人情感,反而是注重于散文式的特性及女性化的聪颖,远远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创造模式。在《理智与情感》小说中,种种迹象表明作者主要的目的是出于讽刺,而不是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作此文章。她觉得每个人应该深刻认识自身的道德判断标准,防止设计自身利益时转为扭曲,因为每一个人的骄傲感都有可能转化为自负。作者要在理智和情感二者之间研究出更深奥的差异,而不仅仅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对立。对于这样深奥而又复杂的研究课题,不懂得英国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人是很难认识和理解的。
  二.电影《理智与情感》与小说的对读
  电影是人们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也是娱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及传播工具,因此,有必要适当地调整小说作品主题的内涵,才能保证电影与小说的本质特征相吻合,发挥其传递信息的良好功能,让诸多的电影观众深刻了解电影主题的内在含义,让他们真切地对小说产生好感。电影虽然使用了小说在生活中的理智及情感的特性,但将其进行处置简化成:情感深厚的姐妹俩虽然各自都具备理智、情感方面的个性,在爱情及婚姻中,或多或少遭遇困难和挫折,然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,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,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烟。如此别样的演出方式是好莱坞电影业发展的特色手法,与原小说的特征截然不同,但也能激发不同区域观众的肯定和认可。该影片对小说的成功转译创造出了巨大的成就,影视制作者主要围绕电影主题的内在含义,针对小说中的细节做出了细致的改进,将如此枯燥无味的情节通过电影展现得栩栩如生,不仅创造了戏剧演绎的场景,而且营造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氛围。其中,对小说进行改造的具体方面主要体现在:删减小说中的次要人物;增强主角的演出与出现频率;将小说中分散的环节融合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,促进故事的良好发展,增快节奏,创造矛盾难题;在删减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时,可以增添一些能够塑造人物形象的环节,以便推动故事的发展,这样使得电影愈加具有娱乐性,也有利于将演员的个性特征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,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。除此之外,秀美清幽的英国乡村美景,具备个性的服装和道具,柔缓舒适的乡间音乐,这些无不体现出乡间美与古典美相结合的文化氛围,再加上各类电影技术方法,统一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展开,可以深深吸引观众,增添电影演绎中的活力。
  三.比较小说与电影中的场景
  1.展现含有调侃风趣意味的人物性格
  部分场景的反讽主要源于个人的主观思想、客观因素发展的差别之中。在小说内容中,威洛比具有一种极其浪漫和洒脱的个性特征,适合玛丽安心中追求的另一半的标准,她一直觉得自己一定会和威洛比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。然而,客观因素的改变使事件发展与自身的内心意愿截然相反。威洛比一登场,展现出一种极具“白马王子”特征的风格,他努力救走被困于灾难中的玛丽安,人们不由得对其产生崇拜和敬仰之情。通过与威洛比的多次相处,玛丽安觉得其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男人,因为他展示出精力充沛的精神状态,具有外向的个性及快捷的思维。他所有的优点让玛丽安为之不懈努力和追求,是玛丽安选择结婚的最佳人选:踊跃、有激情。遇见这样一个如此完美的人物,作为情窦初开的少女玛丽安毫无疑问会动心,而在威洛比内心深处,玛丽安具有完美的意识和聪颖的才智。当和玛丽安一起聚会的过程中,威洛比更加充满激情,心旷神怡,在众多人眼中,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。在如此完美的画面下,观众已经将他们的美好姻缘勾画在心中。然而,影视编制者并未按照观众所想及思维,而将威洛比的形象以伪君子面目凸显出来,他与玛丽安水火不容,将原本虚伪的真实面目暴露出来,脱去唯美真情的面纱,唯独留下色意浓浓、隐瞒欺诈的面容,威洛比原来的白马王子形象与后来的虚伪面目形成鲜明的对比,让观众充满好奇感,增添对电影的兴趣。   2.展现复杂的情感纠纷差异
  一般情况下,电影作品主要是借助陈述语调及内容的差异,从而来夸大电影情节的发展。扩大故事情节的阐述及陈述的语调能够促进电影的跨越性改编,这也是编者的最终目的。在小说文篇中,爱德华和埃莉诺一直处在情感纠纷中,虽然两人相互之间情感深厚,但是爱德华作为一位已订婚者,其未婚妻心存危机,在婚姻方面存在诸多不良的想法。就因为如此,爱德华即使对埃莉诺怀有深厚的感情,但也没有像刚开始一样的依赖情感,而且爱德华特别理智,面对自身的爱情和婚姻,他依然选择婚烟而放弃自身渴望的爱情,忠于自己的承诺,与未婚妻步入婚烟的殿堂。而露西亚曾经对埃莉诺保证,会努力爱护爱德华,好好维持他们俩的爱情。但是故事细节瞬间出现夸张化的转变,当露西知道自己的长子不再享有权利以后,露西果断离弃爱德华,后来与罗伯特私自结婚,没有遵守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。通过此阶段的情节的阐述,作者又跳出了读者的期待与思想,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改编与夸大,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思维路径,具有幽默情趣的言语表述让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。在电影中,陈述语调及陈述内容的差异,具体表现在玛丽安与布兰登上校在婚姻上的纠结。当玛丽安与布兰登上校认识之后,她根据年龄和外貌观察,觉得布兰登上校并非自己结婚的选择对象。倘若他下定决心要与自己相结合,那么他一定要是充满激情的人,而且寿命要超过自己,通过这些想法,无不体现玛丽安是个较为单纯的女孩。布兰登上校在冬季里担心会导致风湿病,而玛丽安则觉得是衰老症的征兆,而且玛丽安觉得布兰登上校过了三十五岁不应该有再婚的期待。然而在电影的最终阶段,单纯而又荒谬的玛丽安竟然与布兰登上校走进婚烟殿堂,并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,电影情节的反面改编让观众充满好奇与期许。玛丽安对情感的极大改变也超乎了观众内心所想。但是,关于玛丽安之前内心的最佳选择对象威洛比,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及浪漫主义情感,看起来很适合做一对幸福的夫妻,观众对他们的婚烟充满了期许与渴望,然而飒爽英姿的威洛比最终背离玛丽安,私自与一个富裕的女人结婚了,玛丽安经历失恋后和布兰登上校的相遇让观众甚为惊喜。在选择对象方面,玛丽安比较看中人的外貌,但是人的品味及兴趣可以得到有效地隐匿,玛丽安难以真正辨别出来,这样单纯的思想几乎决定了自己需要承担对方带给她的痛苦。在电影中,通过威洛比在初始与最终对玛丽的态度差别,告诫人们要用辩证的态度和理性思维来选择自己的婚烟,而且必须以实际为基础,在电影中,玛丽安凸显的单纯思维及不明智的想法,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。
  四.结语
  电影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媒介,使得文化传递更加迅捷和方便,同时,文本小说的发展为电影业的改编提供了重要基础。影视制作者根据小说的背景和情节精心改造,对小说的内容和涵义进行适当的调整,进一步提高电影的质量,从而达到更广范围传播的目的,实现文化的跨区域发展。
  参考文献
  [1]贾磊磊.电影语言学导论[J].北京:中国电影出版社,2016,11(12):125-127
  [2]贾玉新.跨文化交际学[J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15,02(26):118-120
  [3]吴力励.理智与情感[J].北京:北京出版社,2016,05(28):578-580
  [4]刘伏海,吴家兵.传播理论与技巧[J].长沙: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4,12(48):12-14
  [5]乔治・布鲁斯东.高峻千译.从小说到电影[J].北京:中国电影出版社,2015,09(11):145-147
  [6]朱虹.奥斯丁研究[J].北京:中国文联出版社,2016,12(19):278-279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泰山学院学报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泰山学院学报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